台湾白色恐怖时期,主人公孟昭华被诬为匪谍,在其营长出手营救已然奏效的情况下,不知内情的恋人曾昭月为保其活命,无辜被审判官蹂躏并致有孕生子。孟昭华被轻判一年后,曾昭月杀死了对其纠缠不休再次强暴自己的法官而被判入狱。为了早日出狱见到幼儿和母亲,曾昭月主动要求到“军中乐园”以缩短刑期。初到“军中乐园”即被孟昭华原手下文书薛华晨遇见,此刻孟昭华已出狱且在金门“复补”军役,一对曾经誓言“上邪,我欲与君相知,长命无绝衰”的恋人相见,撕心裂肺的场景怎不令人动容。
之后,曾昭月以死抗争离开“军中乐园”。孟昭华“复补”军役结束后以拉脚踏车为生。曾昭月小孩一句“我家有你的照片,好像就是你”让孟曾二人意外重聚。两位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。1958年“炮击金门”事件发生后,孟昭华再次被强征入伍赴金门挖坑道,期间偶遇已升任执行官的薛华晨。薛华晨在代孟昭华看望曾昭月时,忆想当年其在“军中乐园”之旧事,忽然兽性发作欲行不轨,曾昭月誓死抗拒。
五年后,音讯全无的孟昭华退役返家。自家院落前已然长满了一丛丛相思树。相思树下,已经五岁的小女儿孟宪祈,正在无意间吟诵着他和曾昭月两人多年前许下的诺言——“上邪,我欲与君相知,长命无绝衰……”
《秋水长天》由军旅作家孔立文撰写,东方出版社出版。小说描写两岸题材,是一部书写家国情怀暨反省民族离患的军事文学作品。同时,《秋水长天》也是一部青春成长小说。通过描述两个亲兄弟风雨飘摇的战乱青春,折射出一代中国人悲欢离合的苦难人生。小说一经推出,即受到各界关注,广受两岸热捧。
“海峡两岸,一对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”。作家站在人性的立场,揭开了一代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情状下承载的无奈与伤痕。小说通过写战乱、离别、乡愁和归根,写出了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悲怆与苦难,写出了老百姓对和平的向往,以及对国家团结统一的呼唤。
《秋水长天》由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婷婷教授作序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贵祥倾情推荐。
著名评论家、中国作协第六、七届全委会委员汪守德说,这是一部以情动人、赚人眼泪的作品,也是一部富于批判与反思精神的作品。作家对于政治明与暗、是非曲与直和人性善与恶的揭示,不仅是其非常着力的,而且是比较精湛深邃、令人怵目惊心的。作品以其力透纸背的描写,让人看清政治生态下为某种至高无上、堂而皇之的理由包裹着的冰冷与残忍,看清两个阵营里都会具有的一部分人丑陋而凶恶的本相,看清这些人是怎样任由人性深处的邪恶欲念发泄和放大,将正直善良如主人公们置于人鬼莫辨、生不如死的境地,从而反映出作者对于历史和人性富于深度的洞穿。
著名作家、编剧,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主任廖建斌说,小说写了一对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,我想这绝不只是一个隐喻,现实中有没有这样兄弟?我觉得不仅有,而且有很多。小说主人公劫波渡尽的生命历程及坚贞哀婉的乡愁,折射出的是一代中国人的伤痛,是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不能被遗忘的家国情怀。
著名编剧、电影导演、制片人,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说,两岸数十年的苦难与悲情跃然纸上,《秋水长天》中的兄弟情、亲情、爱情令人潸然泪下。
著名编剧、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副主任王强说,笛里谁知壮士心,沙头空照征人骨,《秋水长天》让人想到关山明月,想到沧海桑田,想到家国天下。
著名作家、评论家殷实说,《秋水长天》人物命运跌宕起伏,爱恨纠葛矛盾重重,生命价值迥异呈现,让人在无形中感受到民族苦难与复兴之路上亲情血脉的隐秘流向。
青年作家、解放军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李祎说,小说的选材本身就是一大亮点。作者以同胞兄弟暗喻海峡两岸,构思精巧独到,语言朴实生动,故事情节曲折,悬念叠生不留痕迹,读后让人感喟不已,久久不能放下。
据悉,目前国内同类题材作品不多,《秋水长天》另辟蹊径,聚焦两岸,恰逢其时,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