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重返20岁》王英评论:受得了的接纳才是真情

来源: 中国娱乐网  日期:2016-06-28 11:24:10

  中国娱乐网讯www.yule.com.cn 中韩合拍电影《重返20岁》国内票房达3.6亿人民币,成为韩国引进片或中韩合作片当之无愧之榜首,足以说明该片的出色。情敌手机里只有爱的人和自己的电话、命运改变时母子告白的煽情、乐队比赛时年轻岁月的回忆,点点滴滴都能流进心田,滋润心灵。

  70岁的女人,集奶奶、母亲、婆婆的角色于一身,影片中的沈梦君,将唠叨、独裁发挥的淋漓尽致,我行我素、看不顺眼、不留情面的“刀子嘴”,让家人、朋友等都对其渐行渐远,憋着忍着的儿媳因压力过大最终住进医院,对着顶着干的沈梦君与她水火不容,但她依旧活在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中,直到听到儿子孙女等商量是否将自己送进养老院的时候,她彻底“凉了”。该片以常态化的老人岁月作为切入点,以青春照相馆作为转折点,让沈梦君成为年轻时候最美的自己,有漂亮的模样、有喜爱音乐的细胞和歌唱家的梦想、有懵懵懂懂的喜欢上的人,暂时丢弃了因年轻丧夫、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儿子长大等原因未能享受青春、实现梦想、感受美好的那个唠叨、惹人厌倦的老太太形象,重返20岁人生,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却真实的满足了曾未完成的愿望,她乐的霸道。

  重返20岁,我也时常想回到20岁的时候,去好好护肤锻炼,好好吃饭喝汤,好好学习专业,好好培养多种兴趣爱好,好好坚持擅长的书画或写作,好好陪伴父母学习厨艺等…….这部影评让沈梦君在青春照相馆实现了年轻时候没有做过、做成的事情,也让我自己看到了重返的状态与真正改变的意义是什么。我认为,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改变,受得了的接纳才是真情。一方面,影片中,沈梦君虽然由70岁重返到20岁,年纪皮肤面容变了,心态未变、性格未变,还是一样的唠叨、固化、保守,睡觉开灯是浪费、鲤鱼要咋吃才嫩有营养、对李大海呼之则来挥之则去,让人觉得,年轻与年老的这俩人,一样的与人“格格不入”,所以,人的真正改变,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改变,如同常言说得好,皮肤可以蒙人,内涵骗不了别人,是金子还是石头,阳光下晒晒就能知晓。另一方面,沈梦君与李大海的关系,让人感动。李大海年轻时候在沈梦君家打工,知恩惜福,对沈梦君的唠叨、独裁、霸道,始终保持谦和、忍让、珍惜、保护的心态,让70岁的沈梦君或20岁的沈梦君始终有他的陪伴,感受得到惦念、温暖,有所依赖、投靠,让人真切感受到常言所说,爱一个人、在乎一个人,就是爱她的优点、也能爱她的缺点,不就是李大海这样的老人品性吗?的确是受得了的接纳才是真情,如同李大海受得了沈梦君,体现友情乃至那份隐藏的爱情,如同沈梦君受得了返老的代价也要挽救孙子的生命,体现亲情的昂贵和宝贵等。

  当然,不管是70岁还是20岁的沈梦君,都是善良、乐观、能干、有正能量的女人,她厨艺OK,大力支持孙子的乐队表演,为经常一起吵架斗嘴的“对头”住院去世而伤心,辅助乐队调整风格改头换面,并能处理好与音乐总监的关系,实属实力派女人,不易。影片中的语句,让人借20岁的面容重新认识了70岁的沈梦君,因为事实就是,俩人本就是同一个人,喜欢沈梦君说的,“不比赛就不会输,不会输就不会丢人”用以引导垂头丧气的乐队成员,“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黑,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适应黑暗”用以安慰和鼓励音乐总监,“人只有一辈子,做了决定就不会后悔”用以告诉李大海自己的做人态度,“如果重来一次,她的人生还是会这样过,这样才可以当你的妈,你才可以当我的儿子”用以维系母子亲情的珍贵。好感人,值得品味,女人是不易,随着年岁增长变老的女人更不易,抚养孩子独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女人更不易,我们每个人,都有那么一天变老,所以,立体的认识年轻人、老年人,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,诚如影视编剧、词作家兼资深媒体人徐高栋所言,每个人都曾年轻,每个人也最终会变老,遵循自然的规则并在换位思考中维系可贵的真情是一种必要,也是一种幸福的付出。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改变,受得了的接纳才是真情,前提是,内在本来就合格,改变只能变得更好或最多不变,不会变差,有意愿接纳才能感受,接纳是心甘情愿,并非强制更非所迫。

  该片留给观众的思考点:一是众人对老年人的认知、认识,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待加强,不能以点概面、以偏概全。影片中,沈梦君为儿子孙女等剥虾、在车站一个人等车、为了李大海在酒吧强烈斥责年轻小伙、为了孙子宁可返回70岁等,足见以沈梦君为群体特征的老年人的孤独、善良、正直、坚定等美好品质;二是父母对子女的期待、寄托,主客观统一有待同步,不能将子女人生作为自己人生的翻版,也不能将自己的人生嫁接给子女。麻将馆老年活动中心,沈梦君将儿子的人生作为炫耀的资本,洋洋自得的表情和语气,不得同龄人心也不得儿子儿媳感激。三是对一个人的评价,有必要完整的多渠道、多方面去了解这个人,而非看黑就全黑、看红就全红,就如同我开始也不喜欢70岁的沈梦君,到了20岁的沈梦君,同样的一个人,同样的一些“毛病”,为何就没有那么排斥了呢?这就是忽略和夸大不平衡,忽略了更能展现一个人美的东西,而夸大了能降低人能量的东西。

  有人说该片的故事逻辑有些跳跃,因同时期的60年代的韩国与中国经济、民众等在发展、思维等方面多有不同,影片转回到沈梦君20岁的时候,她身上原有的气质与时代格格不入,应多一些变化。我想说的是,一部影片能够引发思考,就足以应让一些小罅隙“灰飞烟灭”,如同对一个人的重新认识。该片更接地气、更有人情味、更符合中国人的脾气秉性,更能引发一些思考和打动人心,就如同中国人的情感,越是浓烈越隐藏的深,而该片也在重返的过程中,让各种关系重新梳理并和解,情绪情感更加细腻。(五邑大学老师王英撰稿)

推荐新闻

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