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东西杂谈 王冲
去了趟澳门。
在机场最直接的感受,是有些萧条。听当地的朋友说,赌场VIP厅的大额赌博,因为反腐门可罗雀,严重影响了生意。
反腐对中国内地的影响也看得出来,高档饭馆纷纷歇业,像静雅那样的高档饭馆也有了家常菜。
固定资产投资不足,资金流向房地产,虽然创业的脚步还在继续,但不那么火了,很多人创业者开始回归到打工仔行列。整体看,经济算不上萧条,但确实不太景气,大家信心不足。
这个时候,电影业反而异军突起。如果问中国哪个传统媒体行业最红火,答案肯定是电影业。2015年,中国电影票房几乎是一天一个亿,2016年继续高歌猛进,据估计,未来5到8年,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会达到3000亿元的产值。
其实,这符合经济规律。
美国大萧条时期人吃不饱饭,但超过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电影,如《光荣与梦想》所描述,美国大萧条时期避孕药行业红火、吸烟者增加、小型家电畅销、小型高尔夫球场和流动图书馆蓬勃发展。
当然,电影市场不会自然而的到来,它不仅需要传统电影人的努力,更需要借助互联网进行跨界整合。
我自己前些年不怎么进电影院,一是贵,二是不方便。但自从可以从微信购票以来,就可以提前购票、选座,半价观影,还可以获赠爆米花加可乐,从而刺激了看电影的消费。
这活儿干的顺手的是微影时代,由腾讯、万达等企业联合投资的平台,其定位是基于移动社交的泛娱乐发行和营销平台。通过微信、微博、社交媒体、大V互动等营销手段,以及连接场景、用户、资本的能力,它在做大电影市场蛋糕方面涂写了重要的篇章。
这背后是大数据,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。打个比喻,就是把白菜卖给想吃白菜的人,把苹果卖给想吃苹果的人。
近日,有消息传出,这家公司成立全新品牌“娱跃”,包括娱跃影业、娱跃发行。希望通过娱跃的两大优势——“洞察消费的能力,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”,来助力娱乐产业进入快车道。
娱跃影业一口气公布了10部影视片单,包括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、熊顿的“熟女日志”、辛夷坞系列IP、敦煌项目等大IP,以及《断片儿》《减肥侠》《雪孩子》《少年幻兽师》《锦衣少年行》《怪探司马洛》系列电影,基本囊括观众欢迎的喜剧、剧情、动画、悬疑、历史等热门题材。
这一从票务切入制作发行的发展路径,迥异于传统电影的发展模式。
传统电影是制作公司说了算,我想拍啥就拍啥,我拍啥你看啥,不怎么考虑观众,结果是被好莱坞和韩国电影也打得落花流水,靠着国家的产业保护度日。
现在,这样做不行了,要倒推,要从了解观众需求入手,站在观众的角度拍电影。在媒体领域这已有先例,以前是电视台和国家级报纸以自我为中心报道新闻,而今是了解受众的自媒体大行其道。
电影业也是同样道理。
在打通内容制作这最后一环之前,以票务起家的微影时代,已用不到两年的时间,完成了自身宣发一体化的升级,形成了围绕“IP+粉丝”效应,以社交为特征的独特宣发体系。在今年暑期档,微影时代参与合作的影片共计17部,累计贡献票房超过42亿,包揽暑期档半壁江山。
它掌握了大数据,掌握了观众的需求和观影习惯,掌握了院线渠道,再掌握了大量的优质版权内容,以此为基础拍摄电影,有可能做出叫好也叫座的产品。
当然,万事俱备的时候可能只欠东风。这个东风就是打磨剧本,精心制作。也别通过大数据一味地迎合观众,要了解观众需求,高于观众需求,起到引领作用。
我们管这些,可以叫做电影业的供给侧改革。即通过从需求端入手提高产品质量,从而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,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影产业。然后在此基础上,实现向全世界的文化输出。(来源:东西杂谈 王冲)